时间:2025-10-11 14:53 阅读量:5
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紧紧围绕“广、精、严、紧、暖”五字要诀,持续优化审核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推动住房保障工作精准、高效、公平开展,切实增强了住房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宽覆盖范围,实现保障对象“广”覆盖。多措并举扩大政策受益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一是严格准入审核。今年1至9月,累计受理住房保障申请5393件,经审核将符合条件的3671户家庭纳入保障体系,其中审核通过公共租赁住房承租和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1104户、保障性租赁住房及新就业大学生审核通过2567户,确保了精准纳入。二是创新年度审核。实施《银川市2025年住房保障家庭资格年审工作方案》,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完成33314户保障家庭的信息核查比对,实现动态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动态监管。对6000余户保障家庭进行动态审核,对在审核过程中的142户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清退,确保资源精准配置。四是优化补贴与服务。精准向16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7278元。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指导新取得资格的保障家庭通过手机APP申领“电子证照”并完成线上选房。
聚焦政策落实,力求审核标准“精”细化。着力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度。一是强化审核监督。建立季度通报机制,对市辖三区保障房申请材料进行专项核查,重点督导材料完整性、公示规范性、政策执行准确性等,督促问题整改。二是加强业务指导。针对基层人员流动情况,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通过微信群、专题培训、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提升基层政策执行能力。三是优化政策宣传。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公租房”APP等平台,动态更新政策解读和申请指南,提高政策透明度。四是深化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全市审核人员集中学习,围绕最新政策、典型案例等开展培训,确保精准把握政策要点。五是落实惠民政策。做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过渡期群众保障工作,累计将122户受影响家庭纳入保障范围,部分已成功选房安置。
严守政策底线,确保审核尺度“严”执行。坚持严字当头,维护制度公平。一是健全清退机制。对名下有房产、拥有超标车辆等违规家庭坚决清退,并通过官网等平台公告,今年已累计收回房屋351套,形成有效震慑。二是规范整租行为。对企事业单位整体租赁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职工家庭实行动态监管机制,经核查已对14名名下有房家庭涉及的整租单位终止协议并收回房屋。三是深化数据核查。利用线上功能对保障家庭车辆等信息专项复核,对存在疑点家庭要求限期复核,逾期未申报的启动清退程序。四是严惩违规代办。凡经稽查核实通过花钱代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住房保障资格的,一律取消资格,并移交辖区公安部门处理。五是完善联合惩戒。对违规家庭实行“政策宣传、限期整改、联合惩戒”三到位原则,将拒不整改者的违规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闭环监管。
强化部门协同,促进审核联动“紧”密化。着力构建协同共治格局。一是完善联审机制。建立健全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联审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比对,为审核提供支撑。二是推动数据共享。汇聚整合婚姻、工商登记、劳动就业备案合同等关键数据,合力推动住房保障业务“线上办”,实现办理流程优化与申报材料精减。三是深化联动协作。与运营单位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专人联络等,实现审核数据互通、业务无缝衔接。四是优化处置流程。对审核问题实行“问题交办单、进度催办单、结果反馈单”的“三单管理”,发送工作联系单及函件37份,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提升协同性与时效性。
突出创新引领,推动审核亮点“多”元化。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工作新亮点。一是推动政策宣传“直通车”。走进自治区廉政警示教育中心、宁夏大学、贺兰山中路街道办事处、银川市公交公司等单位,精准开展住房保障政策宣讲。今年以来,累计组织进社区、访企业、入校园、到机关等活动8场次,覆盖受众超1000人次,有效扩大了政策知晓面。为偏远社区提供上门服务,采用“信用承诺+联合取证”模式为南梁社区12户家庭简化审批。落实西夏区贺兰山农牧场垦地融合规划,做好征地拆迁低保、低收入无房家庭的保障衔接。二是推广“一件事”服务提质效。编制标准化审核指南,统一受理标准。提供实地系统操作指导,建立线上申请快速响应机制,方便群众通过APP申请。三是强化智慧审核赋能。依托大数据比对,对保障家庭房产、车辆等信息全面筛查复核,完成异常数据核查数千条,为精准保障提供数据支持。
秉持为民初心,追求审核服务“暖”心化。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标准。一是打造五星服务标杆。以创建五星级模范服务大厅为目标,落实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提供延时服务1058分钟,连续多月获评“五星级”模范服务大厅称号,群众满意度保持98%以上。二是优化“特殊群体优先服务”。为高龄、残疾等群体设立绿色通道,同时推出“电话预约+上门办理”便民举措,为19户行动不便群体上门开展资格审核。三是积极响应市民诉求。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效解答和处理各类咨询及投诉,对群众的合理诉求100%解决,以实际行动提升了住房困难群体的幸福指数。